《广论》云:;住所缘境心不散乱,善心一境性。
这个部分,止的体性,请大家看附表第三,止观体性。
前面的布施、持戒、忍辱这三个法门,都是在散乱心的阶段,但是进入止跟观以后,你就是一种非常明了寂静的状态了,这个是在佛堂的一种静中的修学了。
首先我们看这个止。止有两个说明,先看简单的说明。
什么叫作;止呢?;以善缘心,心一境性,诸三摩地悉皆摄为奢摩他品。奢摩他就是;止。这段的开示有两个重点:第一个,讲因地;第二个,讲果地。
先看因地。因地有两个重点:第一个,心一境性;第二个,以善缘心。
我们先看第一个,心一境性。这个止,它必须要让内心安住在一个单一的所缘境上。也就是说,我们的心本来是攀缘的,像猴子一样,抓一个树枝,然后又攀缘另外一个树枝,抓到一个放掉一个。在修止的过程当中,你要选择一个所缘境,比方说念佛,你要选择音声为所缘境,要强迫自己,不能念要他念,不能专要他专。第一念是佛号,第二念也是佛号,第三念也是佛号,你必须强迫你的心是单一地、相续地安住在一个所缘境上,这个就是修止的因地。
第二个,以善缘心。这种专注的状态必须跟无贪、无瞋、无痴的心相应。也就是说,如果你今天是在造恶,在做杀盗淫妄的事情,你很专心,那这个不能构成止,因为你这个造恶的过程是烦恼的心,是躁动的。所以,它必须是两个条件:第一个是专注的;第二个是善良的。那么这两种心结合以后,就构成止的因地。
它的果地功德是什么呢?;诸三摩地,它所成就种种的三昧,念佛三昧、首楞严王三昧、法华三昧。这种因为;心一境性、;以善缘心的三昧,都是属于;止的因果,这是个简单地解释。
我们把这个解释透过《解深密经》讲得详细一点。我们看第二个解释,什么叫;止。请合掌,我们把它念一遍。
独处空闲,作意思惟,复即于此能思惟心,内心相续作意思惟,如是正行多安住故,起身轻安及心轻安,是名奢摩他。
这个地方也是分成因跟果。我们先看因地。这个因地的修学有三个重点。先看第一个,独处空闲。一个菩萨,如果你要进步,你一天要有一段时间自己静一静。你不能整天在外面跑,你在外面跑到最后,你就变成好人,不是道人,因为你的善根就跑没了。除非你是法身菩萨乘愿再来,你不用做功课,你不用充电,否则你最好是要有一点充电。
所以,这里的意思就是,你一天至少要有一个小时独处空闲,暂时把手机关掉,把房门关掉,好好地把佛教的止观修学一下。我们的能量是生灭法,没有证得法身之前,我们的功德不是永恒的,你有修它才有,然后你慢慢慢慢把它释放没了,你还要再去充电。所以你每一天一定要有一段时间独处空闲,暂时地息诸缘务,好好地面对你内心的自己,这是第一件事情。
第二个,作意思惟。修止一定有一个所缘境,因为它是心一境性。如果你这段时间是念佛,那佛号就是你的所缘境;如果你持咒,咒语就是你的所缘境。你必须强迫你的心在一个所缘境里面专心的安住。
第三个,是这种;能思惟心,相续作意思惟,你要一次又一次地思惟。所以修止的人,他必须很有耐性,跑掉了,没事,再拉回来;跑掉了,再拉回来。你不断地就是念佛,听自己的声音。发觉打妄想以后,赶快把心又重新恢复到佛号。你要不断地相续作意思惟。
;如是正行多安住故,你不断地努力,慢慢慢慢你的心就从一种少分的安住变成多分的安住,套一句专有名词叫作;功夫成片。我们的心态是可以调整的,你不断地强迫自己,不能念要他念!不能专要他专!;多安住故,这个时候你的因地就圆满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