华严经快诵网
华严经快诵网
早吃素 放生问答 莲池大师戒杀放生文图说 放生知识 临终备览
主页/ 五福临门/ 文章正文

佛教音乐的艺术魅力

导读:一、佛教音乐的起源与历史沿革  佛教音乐作为中国传统音乐而流传至今,是我国传统文化的一支奇葩。伴随佛教传入中国,佛教音乐也与中国传统音乐碰撞并融合,且最终形成独具中...

一、佛教音乐的起源与历史沿革

  佛教音乐作为中国传统音乐而流传至今,是我国传统文化的一支奇葩。伴随佛教传入中国,佛教音乐也与中国传统音乐碰撞并融合,且最终形成独具中国传统韵味的佛教音乐。佛教音乐始于印度吠陀时期,最早仅仅是僧侣念经的声音,即日常用赞颂的文字歌颂诸佛菩萨三宝功德,后来逐步发展为佛教仪式 中的各种唱念。佛教音乐在流传过程中,由于民族、地域方面的差异,其与中国传统音乐相互碰撞、相 互影响,从而产生了独具中国传统音乐韵味的佛教音乐。佛教自东汉时期传入中国后,佛教音乐也随即被众高僧翻译到中国,中国本土佛曲的发展,是由梵呗开始的, 梵,即清净之义;呗,又作呗匿、婆陟、婆师。意译为止息、赞叹。 梵呗,属于印度五明之一的声明,是中国佛教音乐的原声,源于印度声明学。印度婆罗门自称为梵天的苗裔,因此习惯指印度为梵,如古印度文为梵文。梵呗就是摹 仿印度的曲调创为新声,用汉语来歌唱。佛光普照的花开见佛是以两片碧绿的莲叶捧起敲打着净化人心的木鱼、放出奇异彩虹的五明圆满佛光瑞相,光环上,显现映出南无阿弥陀佛五线谱的音韵。

  根据可考历史文献,认为我国的佛教音乐创作来自于三国时期的曹操之子曹植,他在一次游览鱼山时,忽然听到空中有一种岩谷水声,声音清扬哀婉,细听良久后,深有所悟,于是便摹其音节,根据《瑞应本起经》作曲作词,终成音乐,即是后世传诵的《鱼山梵》。曹植将古典乐曲与佛法宣扬的文字相结合,在传统民间乐曲的基础上创作佛曲,使外来的佛教音乐逐步与中国传统文化相结合,促进了佛教音乐在中国的繁荣发展。

  到了唐代,佛教音乐得到了空前的发展,由于统治者的开明政策,市井文化得以繁荣发展,百姓皆视各地的庙会为重大节日庆典,这也为唐代各项艺术的繁荣和发展带来了契机。大量带有梵呗元素的诗词歌赋应运而生,同时,僧侣们的地位也逐渐提升,这也为他们创造出经典的佛法禅意歌曲提供了生存和发展的土壤。如《散花乐》和《千声佛》等流传至今的佛教歌曲。到了晚唐,佛教音乐的创作灵感又转移到市井民间的传闻和故事,借以民间故事题材的佛教音乐大放异彩,采用百姓喜闻乐见的形式来创作和演唱佛曲,是佛教传入中国后的一种好的传统,这就为佛教音乐的普及带来了巨大的空间。

  至宋元时期,佛教音乐凭借着当时社会城市生活的繁荣而继续朝着通俗化方向发展。在众多的宋元词牌里都可以看出佛教文化的渗透元素,尤其是众多的词牌,很大一部分就直接来源于佛教中的偈语并伴随歌曲的流传而发扬光大。其中元代时的 瑜伽施食焰口,能够在失传已久后重新复活并展示在世人面前,这不得不说是个奇迹,宋代流传下来的,如宗镜禅师撰《销释真空科仪、普明禅师撰《香山宝卷》也都是七言句的歌辞,其中尚未有曲调。元中山人刘居士所撰的《印山偈》《观音偈》《菩提偈》,其中有侧吟、平吟、自来吟,都是七言四句或八句偈,中间加有临江仙的曲调。到了元代,南北 曲开始盛行以后,佛教音乐又逐渐转变曲风,采用了南北曲调。

  明清之际,佛教音乐便缺乏经典曲目,并慢慢走向衰落,与此同时,在以往佛教音乐的引领下,民俗歌 曲却日益昌盛起来。因此可以说,佛教音乐在一定程度上促进了民俗音乐的兴盛。

  佛教在传入中国,并在中国普及和推广的过程中,各个时期的国人也采用了各式各样的传播形式,如朗诵、歌唱等形式,这不仅吸引了众多普通民众的喜爱和参与,还极大地推动了佛教文化在中国的广泛传播。

  二、佛教音乐的美学价值

  佛教音乐是音乐在佛法事务中的重要表现方式,但是它的艺术价值不仅仅体现在助推佛教本身的发展上,更体现在音乐艺术美感这一领域。这是因为它不仅是一种艺术表现形式 ,更重要的是它还起到了心理治疗作用及保健功能,会让聆听者感到心灵受到震撼或者得到抚慰。《晋书 · 乐志》说: 是以闻其宫声、使人温良而宽大;闻其商声,使人方廉而好义;闻其角声,使人倾隐而仁爱;闻其微声,使人乐养而好使;闻其羽声,使人恭俭而好礼。无论是人类的语言、所发出的声音还是自然界的所有音响,都可以被视为广义的音乐中的一种。例如,语言的抑扬顿挫,如同音乐一般具有旋律性。原 始的音乐经过后续的发展与演变,形成今天的音乐艺术。音乐在人类历史上被用来传达讯息、激励士气或作为与神取得联系的一种方式。当然,音乐也被民俗疗法工作者和宗教人员等用来作为治疗的工具。比如:各种宗教仪式中的祝祈、梵唱,期间的韵律与声响就很具有抚慰心灵的功效。佛教梵呗音乐是历史文化遗产,更是切合现代人心灵需求的禅乐。它能陶冶身心,令人大慈大悲,整合身心健康,更是可以产生免疫抗体等,成为心理治疗的一大瑰宝。

  很多人认为喜欢听佛教音乐和学佛学是迷信,其实这是非常肤浅的想法,那是因为他们没有真正弄明白佛教音乐与佛学的内涵。佛教梵呗音乐传承了 周朝礼乐汉时衣 的优秀传统文化和功能,是历史上 形成的客观存在,既具有丰富的文化内涵,又能适应现代社会的心理需求。而佛教梵呗音乐与心理治疗 的实践既能反映历史的厚重,又能满足现代心理治疗的客观需求。深入探讨,发挥其优势,使宗教切合 时代、和谐社会,使教界、学界、艺术界和普通人共同受益,让学者、艺术家、心理治疗工作人员都具有宗教体会,在对话中形成共识。传统和现代的结合,更使佛教梵呗音乐能为寺院、民众所接受,从而发挥其弘法利生的功能。梵呗既能为宗教服务,也可拉近与社会的距离。目前佛教梵呗音乐属于非物质文化遗产挽救与保护的重点,保护只是根本,不是目的,重要的是传承。

  随着时代的进步、科技的发达,丰厚的物质生活却为现代人带来了各种层面的身心障碍和困扰。可见时代再进步,科技再发达,却始终无法解决人的生与死这个根本性的大问题。在发掘多元文化与当代教育资源的同时,佛教的中观唯识心理学认为,佛教梵呗音乐可以为社会、为世界发挥更大更积极的影响和作用。

  音乐本身虽说能够表达人的内心情感,但佛乐的这种情感却不是流行音乐中的个人对生活的愤怒、彷徨、迷惘等,而是对人内心情感的一种诠释。佛乐经常会给人一种明明白白的光明感,没有混沌,只有感动,每一个符号都好像是一层楼梯,慢慢地延伸到菩提树下。《法华经》中说道:或以欢喜心,歌唱颂佛功德,乃至一小音,皆共成佛道 ! 佛教音乐给众生带来的成就,具有禅味,佛乐就是音乐禅!

  三、佛教音乐的类型及代表作品

  佛教音乐大体上应包括两种类型:一是以音乐的形式进行的法事伴奏,表现形式也是比较传统的各种仪式唱念,这样的形式更容易被僧人接受;二是侧重点在于音乐,以乐曲来表达佛教思想和佛教意境,表现形式是将佛教的音乐特性和流行的旋律相结合,或者将一切古典音乐曲子与佛乐特性相结合。

  例如佛教音乐代表作品,《净土之光》《祖师礼赞》《极乐颂歌》等一系列音乐都是围绕着净土宗五经 一论展开的,均在弘扬净土法门。

这些作品与其他佛教音乐会的不同之处首先在于原创,它们都是有主题的。《净土之光》围绕着阿弥陀佛四十八大愿展开;《祖师礼赞》通过十三首歌来歌颂净土宗十三代祖师;《极乐颂歌》根据《往生论》中天亲菩萨的十七种功德,通过现代的语言来演绎西方极乐世界有着怎样的真、善 、美 、慧的文明。其次我们是把佛教音乐会当成法会来办的。人有四万八千烦恼 ,释迦牟尼佛宣说了四万八千法门。佛教音乐会以音声为法门,达到宣理、度人、修行的目的,正所谓梵音海潮音度己度他人。

  四、佛教音乐在新时期的发展

  近几十年来,佛教音乐得到了良好的传承与发展,音乐风格逐步由传统走向现代,表现形式从继承走向创新,内容从佛事走向艺术。演出形式呈现舞台化、多样化、大型化。舞台表演者直接面对观众、面对现实,在表演的同时亦在宣传着人世间的真、善、美。

  当代流行歌曲中也不乏诸多广为传唱的拥有禅意的歌曲,较为典型的是那首曾经风靡一时的《潇洒走一回》。它半文半白的歌词呈现出一种朴素的人生哲理,加之通俗流畅的旋律,使其成为当年金曲。歌曲向人们解释了天地宇宙周而复始,生生不息。而人世间的恩恩怨怨、爱恨情仇、生离死别,有几个人能放下执著,超脱感情。佛教的音声让人智慧生活,净化身心,解开烦恼,恢复本清的自我,散发着神奇的魅力。同时,缓适舒展的音律可以让人们感受到世界之美、人生之美、生活之美。因此说,这首歌曲的出现是一个比较成功的佛教音乐艺术表现形式的展现。而电影《唐山大地震》中的歌曲《心经》则更能体现现代人对佛教音乐的认同。佛教音乐《心经》,它本身就是告诉我们要根据佛所说的,要用自心的 般若智慧 从烦恼生死的这一边把自己渡到安乐解脱的那一边。其实就是我们每个人本有的清净之心、寂静之心、光明之心。心里没有思念顾虑才能会轻松解脱,放下一切才会没有恐慌惧怕,远离非分不实际的幻想,才会终究没有烦恼、生死,得到心灵的解脱,同时只有把自心始终放在这样的境界中,才会得到最高的、平等的、真正的觉悟。

  长期以来,佛教梵呗一直为历史、社会和现代所重视。 此曲只应天上有,人间难得几回闻的梵音,如清流涓涓淙淙,深入每一个人的心田,进而发挥移风易俗的功能。它通过乐曲吟唱、演奏善巧的法语给现代人以信心,以乐曲宣唱美妙的诗偈给现代人以欢喜,以乐曲宣唱佛法的成就给现代人以希望,以乐曲宣唱慈悲心肠给现代人以方便。佛教梵呗将乘着音乐无国界的翅膀,永远流传,并给予现代人生活层面的指导、心灵的安慰。今天,让我们深感欣慰的是:佛教梵呗音乐的春天已经到来。(信息来源:佛教在线)

  参考文献:

  【1】尹青珍.《对佛教音乐传承与发展的思考》[J].《艺术教育,2005,(03).

  【2】邹燕凌.《论佛教音乐的宗教功能》[J].《求索》,2006,(02).

  【3】薛俊静.《当代佛教音乐发展的新趋势》[J].《民族音乐》,2008,(02).

  【4】李文红.《佛教音乐探析》[J].南阳师范学院学报,2007,(08).

  【5】张文静.《对佛教音乐在中国发展过程及其种类的考察》[J].《甘肃农业》,2006,(07).

  【6】凌海成.《佛教音乐欣赏》[J].《中国宗教》,2005,(01).

  【7】尹青珍.《佛教音乐与现代音乐》[J].《中国宗教》,2004,(10).

  【8】凌海成.《什么是佛教音乐——佛教音乐的界说与现状》[J].《佛教文化》,1995,(O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