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也谈禅、密、净对佛学稍有研读便能明白,一切法门莫不是都以开悟见道、“明心见性”或成就法身为首要基础。禅、密、净从本质上讲是你中有我,我中有你。大体说起来:禅是走觉...
-
两大金刚 因为寺院的大门,一般都是三门并立,中间一大门,两旁各一小门,所以称为三门殿。也有写作山门殿的。古来寺院有许多院落,其中房舍称堂或者寮,自宋崇宁二年(1103)以孔子...
-
大殿的东边配殿一般是伽蓝殿。伽蓝是僧伽蓝摩的省称,义云众园。当释迦牟尼佛在世时,舍卫国有位长者名须达多,他能将财物布施贫困,人们称他为给孤独长者。传说他要请佛到舍卫国来...
-
中级课题(二十四) 三十七道品(上)释迦牟尼佛临入涅槃时,告诉阿难陀及众弟子说:「我入灭后,你等比丘,应依四念处安住。」何谓四念处?简述如下: (一) 身念处 ─ ─ 观身不净:是...
-
中级课题(二十六) 三十七道品(下)三十七道品的最后道品是八正道。八正道首为正见,正见即是行正道的眼目,有了正见,就不会妄修瞎行、徒劳无功。 一、 正见:即正确的知见。由...
-
中级课题(二十五) 三十七道品(中)七菩提分:又称为七觉支。一·择法觉支:谓选择有智慧的真理,不选择无智慧的五蕴法;二·精进觉支:一心精进,趋向佛道,终不为无益苦行,迷...
-
初级课题(十七) 五戒佛教分为五乘教法:人乘、天乘、声闻乘、缘觉乘、菩萨乘,但佛法是以人天乘,趣于大乘直达佛乘为基础,故人天乘即是佛乘的始阶。佛法流通于世间,当以人类为中心...
-
第三课 戒杀放生文 明莲池大师作 (1)盖闻 :世间至重者生命,天下最惨者杀伤;是故逢擒则奔,虮 (2) 蛩犹知避死,将雨而徙,蝼蚁 (3) 尚且贪生。何乃网于山,罟 (4) 于渊,多方掩取;曲而...
-
第二课 八念对治恐怖佛弟子欲求寂静无为之道,当离愦闹 (1),独居闲处。或在山林,阿兰若 (2) 处;或修头陀行 (3),夜于冢间树下坐 (4); 或作不净观及九想观,自见其身,不净充满,而生...
-
第一课 修观对治淫欲吾人的世界,属于欲界范围,故自人类,至于鸟兽虫鱼,皆有色欲,此系众生业重所致。色欲之心,为欲界众生所独有,此心不除,尚未能出离欲界,何况色、无色界。...
-
第三课 释迦牟尼佛(二)释尊始成正觉,为四十一位法身大士,说大方广佛华严经,宣示圆顿 (1) 大法说梵网经,制大乘菩萨戒,譬如扶桑日出,先照高山,小根小智之流,不能获益。于是世尊...
-
开创佛教的教主,是本师释迦牟尼佛 (1),于周昭王二十四年,甲寅岁,四月八日,诞生于印度毗罗卫国,为净饭王的太子,命名为悉达。当圣母摩耶夫人,怀孕将满十月时,引诸彩女,游岚...
-
「佛」是「佛陀」的简称,或作佛图、浮屠、浮图等,凡此皆为印语的意译,原是如来 (1) 十号之一,于义为「觉者」。觉复具有觉察和觉悟二义:在事障 (2) 上,一切烦恼,伺隙侵人,惟至...
-
《唯识三十颂》选【题义】 《唯识三十颂》是世亲菩萨晚年的著作, 其撰论的目的在于「破执显理」, 彰明唯识中道的思想。 因当时佛教界内存在着不执于有, 便堕于空的毛病, 故世...
-
<四>四无量心四心。慈心、悲心、喜心、舍心四无量心。 四恩。父母恩、众生恩、国土恩、佛恩。 四修。净土宗所立的尊重修、无余修、无间修、长时修。 尊重修:又名恭敬...